海康威视 入河入海排污口智能监管解决方案
综合利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,构建入河入海排口监管体系,提供水质监测、AI研判、智能巡查等核心应用,实现“受纳水体-排污口-排污通道-排污单位”全过程监督管理,加强入河入海排口监管力度,落实排口主体责任。
综合利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,构建入河入海排口监管体系,提供水质监测、AI研判、智能巡查等核心应用,实现“受纳水体-排污口-排污通道-排污单位”全过程监督管理,加强入河入海排口监管力度,落实排口主体责任。
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总体架构分为边缘层、网络层、支撑层、应用层四个层次,提供风险监测、安全监管、统计分析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支撑,提升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。
利用物联网、Al、大数据等技术,借助电子磅秤、防爆摄像机、环保卡口等设备,对危固废产生、收集、贮存、运输、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,将视频、智能称重和业务管理深度融合,智能分析预警、可视化“一码”追溯,实现“能查询、能追溯、能预警、能分析“的数字化管理。
应急管理部发布2022年全国自然灾害数据显示,全国共发生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659起,主要集中在中南、华南、西南等地。坚持预防为主,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,对于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
针对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等地灾隐患场景,通过雨量计、视频GNSS、土壤含水率计、视频等设备,对雨量、地表位移、土壤含水率等因子进行监测,并提供地质灾害监测应用,实现监测报警、监测数据管理、AR实景监测、隐患发育过程监测等功能,助力地灾隐患早发现、早处置。
应急管理部发布数据显示,2022年洪涝灾害共造成3385.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1人,直接经济损失1289亿元。近年来异常气候现象增多多地出现暴雨、特大暴雨等天气,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造成了重大损失。城市内涝灾害防治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因此要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汛期灾害的能力,实现以防为主、防抗救相结合。
通过视频智能分析、水尺球、水位感知球、地埋式液位计等感知设备,对城市易涝点积水情况进行实时感知;通过室外音柱、警示屏等设备,对城市易涝点水位情况进行及时发布,为过往行人和车辆提供预警信息;通过智慧排水平台,提供城市易涝点可视化管理监测预警、预案管理、数据分析等应用,保障汛期交通安全。
通过各类传感器的部署,实现城市排水设施、易涝点、重要场所实时状态信息采集和监测,包括窖井井盖状态、排水管网液位、排水管网流量、易涝点水位、排水泵站设备运行情况等;在采集到数据基础上,实现综合监控预警排水设施养护、排水防涝管理、应急联动处置、监管一张图等功能,强化城市排水控涝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
城市生命线泛指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水、电、气、热、交通等方面,主要涉及燃气管网、供水管网、排水管网、热力管网、桥梁、综合管廊六大领域。打造1个综合中心: 一个指挥中心;1套运行模式: 实现多部门、多层级、线上线下协同;3个技术平台: 市政物联网业务平台、城市生命线运行管理平台、指挥调度平台;N个应用场景: 高效处置一件事。
通过量子激光雷达、高空双光谱转台构建大气颗粒物立体监测网,对空气中颗粒物来源和演变过程进行实时监测,帮助用户准确掌握颗粒物实时状况及变化趋势,并通过高低点联动实现突发污染溯源并进行信息推送,处置及全流程闭环全面提高大气污染源快速发现及处置能力,推动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综合管理。
试点工作通知提出自2022年10月开始,在2年时间内重点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、打造宜居生活环境、推进智能化服务和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四方面内容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经验。本方案以CM基层治理智慧管理平台、CIOT社区联网平台为核心和关键,以智能化应用为基础和载体,以智能前端为切入点,打造“服务+平台+软件+硬件”的综合性解决方案,助力完整社区试点工作的探索和建设。
《应急管理信息化2021年建设任务书》提出,要在省级或地市应急管理部门新增视频智能分析功能,识别内容包括岗位值守合规性管理、未戴安全帽、受限区域违规闯入、人员超限、异常火点、异常烟雾等。切实维护《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》的权威性、深刻把握规划的前瞻性、高度重视规划的严肃性;要坚持统筹集约,全国建设“一盘棋”。避免各自为战、烟囱林立、翻烧饼式的老路,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发展、集约建设的路子,统一建设内容、建设布局、建设标准、工作步调,要坚持问题导向,避免建用“两张皮”。